为积极落实《三亚学院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总体方案》中“以学生为中心”、“回归办学初心”的指导思想,并响应“教学系统改革”关于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具体要求,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于9月25日下午4时至5时30分,在书知楼1107教室为2025级大一新生精心策划了一场以“Homesickness”(思乡情结)为主题的温馨英语角活动。此次活动是英语系在新版块下探索“场景解决方案课程”与“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生动实践,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温暖的口语交流场景,体现了改革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深切关怀。
活动伊始,英语系副主任余玉秀老师亲切欢迎了到场同学,并逐一介绍了参与活动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活动在外教Paul Bateman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中拉开帷幕——“What is ‘home’ for you?”(对你而言,“家”是什么?)。这个问题瞬间激发了在场学生的思考。Paul老师随后分享了他个人在英国成长和后来在加拿大生活的珍贵照片,通过一幅幅跨越时空的图像,生动讲述了自身经历中对“家”的理解变迁,并坦诚分享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曾感受到的思乡时刻。他引导性的提问——“Why do we feel homesick, a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我们为何会想家,又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为本次交流设定了一个充满同理心与实践性的方向。

余老师致辞欢迎同学们

Paul老师介绍活动主题
在随后的分组交流中,气氛异常热烈。英语系的老师们深入各个小组,与同学们围坐一堂。讨论并未止步于倾诉思乡的缘由,而是更进一步地聚焦于“如何行动”。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用英语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妙招:从给家人打一通视频电话、与新朋友分享家乡特产,到主动探索校园美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大家发现,许多看似微小的行动,都能有效减轻乡愁,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新的集体。这一过程,正是改革方案中倡导的从“知识传授”向“场景引导”和“问题解决”转变的鲜活体现。活动的尾声,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总结。分享的焦点从“为何想家”自然过渡到“如何安放这份情感”。

张炎教授引导同学们发言

林竹梅教授与同学们交流

老师们与学生热烈探讨

老师们与学生热烈探讨

学生代表踊跃发言
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次英语角不仅是一次口语练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慰藉和实用的“入学指南”。它让大家意识到,思乡是成长的自然过程,而积极行动、建立新的连接,是开启大学新篇章的最好方式。据悉,本次“思乡主题”英语角是英语系系列活动的成功开端。为持续践行学校改革精神,将“场景化口语练习”常态化、平台化,英语系计划每周举办不同主题的英语角活动,紧密围绕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与文化体验,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个稳定、活跃的口语实践平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更是构建支持型学习社区、落实“千人千面”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本次英语角活动是英语系在学校结构性改革大潮中,主动求变、精准服务学生的一次成功尝试。它巧妙地将情感关怀、心理疏导与语言实践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自信,更赋予了她们积极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真切地让改革理念在“以生为本”的温暖实践中落地生根。
图:余玉秀、潘红 文:潘红 审核:余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