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书知楼1408大教室,潘红老师为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及专升本2511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导论课。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回溯自身文化根源,探寻语言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认同感。
课程内容充实、互动热烈,学生们准备充分、表现优异,现场洋溢着求知与探索的热烈氛围。
内容贴近生活,方法论指导性强
潘红老师的课程PPT内容精心设计,脉络清晰。她从“何谓文化”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引用中外经典定义,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思考文化的多元内涵。课程重点介绍了“文化寻根”的四段式研究方法(寻找发现、观察呈现、演变溯源、现状评价),并提供了从“个人文化档案”梳理到“田野调查”“文献佐证”的详尽方法论框架,极具实践指导意义。

潘老师正在提问
潘老师鼓励学生从姓名故事、味觉记忆、方言地图、家族传家宝等身边小事入手,逐步深入到对社区仪式、匠人技艺、方志历史的探索,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系统认识自我与文化的大门。
课堂互动热烈,思维火花碰撞不断
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潘红老师设计了多种互动形式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她引导学生围绕“我们身边有哪些值得探寻的文化现象”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结合课程介绍的社会实践调查类型(如家族、老屋、方言、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踊跃发言,初步探讨了可能的调研主题和实施方案。书知楼1408教室内的思想碰撞之声不绝于耳,学生们用中英双语流畅表达自己的初步构想,展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优势与跨文化思辨潜力。

同学们倾听文化寻根分享
积极准备,展现风采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在课前的积极准备和课上的优秀表现。据悉,同学们在报到前已初步了解课程要求,并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上,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专升本的同学,都展现出高度的专注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认真记录研究方法,积极思考如何将方法论应用于自身熟悉的文化背景中,并就如何开展访谈、进行田野调查等提出初步设想。这种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和初步展现的研究意识,为后续深入的调研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表现赢得了潘红老师的充分肯定。

崔熙雅同学正在展示曹操中外文化形象及其变迁

王斌斌同学正在展示“水峪”文化
本次课程的成功开展,为同学们新学期的学习生涯奠定了高起点。它是一场方法论的启蒙和一场启迪智慧、激发身份认同的文化探索之旅。
图:高育良 文:潘红 审核:余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