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外国语学院赵婷教授聚焦学术写作的“精微之道”,以学术论文写作中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为题,为在场的师生深入剖析了标点符号在学术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规范使用要求。此次讲座由应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吸引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赵婷教授在讲座中明确指出,标点符号是学术论文的“无声语法”,虽小却如同精密仪器上的螺丝,直接影响着论证的逻辑链条与表达的清晰度。一个误用的逗号或引号,可能使严谨的研究成果在审稿人眼中大打折扣。她结合多年的论文投稿经验,通过通过大量来自真实论文的案例,生动展示了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的歧义、逻辑混乱及专业性受损问题,令在场听众深感共鸣。
赵婷教授梳理了当前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标点符号“雷区”,从逗顿不分,层次混淆;分号隐身,逻辑弱化;引号书名号,身份混淆;括号注释,位置不精准;破折号与连接号,职责混乱等问题,结合论文的实际案例给出规范引导。
赵婷教授不仅指出了论文写作过程中标点符号用法的问题,还为大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荐以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为指导,投稿前务必细读目标期刊的“作者须知”,掌握其特定标点格式要求,尤其是参考文献的要求。 论文定稿前,务必进行一轮针对标点符号的“精细扫描”,或寻求同行“火眼金睛”的帮助。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气氛活跃。老师与同学纷纷表示,以往对标点符号的“杀伤力”认识不足,“原来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是学术严谨态度的最直接外显。”
(文字:唐子懿;图片:姚丹丹;编辑:张玲玲;审核: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