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9:30-12:00,英语翻译团队余玉秀、黎姿、潘红、王培、赵丽华、陈蓉蓉老师在腾讯会议参加暑期第二次团队活动,在朴玉明教授的带领下研读翻译专业经典书目《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以下简称《翻译的传说》)一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参加本次讲座的还有朴教授指导的延边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团队。
讲座伊始,林攀龙博士分享了阅读心得。首先,林博士就上一次沙龙朴教授提出的几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文学与翻译的关系是什么?在借鉴王洪涛教授有关“翻译社会学”和“社会翻译学”的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林博士先提出并解释了“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两个概念,前者是翻译基础上的文学研究,后者是文学基础上的翻译研究。本书在讲《茶花女》翻译的部分提到了翻译史的研究和翻译动机的研究,而本书整体讲的是翻译的这部作品的文学影响。林博士指出翻译是路径、是手段,是连接本土文学与异域文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接着,林博士分析了“他者”概念。他提到了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观点:在语言的自身中研究语言,忽视他身外的指向,是没有意义的。之后林博士分析了“从索菲亚到苏菲亚”的变化,指出这一字之差体现了异域和本土的关联。最后林博士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在林博士精彩的分享之后,朴教授简要地点评,并针对全书重点做了诠释。朴教授指出,同学们的研究方向可以是研究晚清时期翻译是如何介入文学和历史的,也可以是研究翻译如何来支撑历史、如何介入到文学文本、历史人物的变化之中,这里的人物变化指的是晚清时期女性人物的变化。
接着,朴教授解释了“流动性”概念。以书中服饰变化带动身份变化、空间变化和小说原名与译名变化为例,强调当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变化的原因和功能。所有涉及人物、主题、事件、情节的变化,就是“流动性”“dynamic”。因此在做文本研究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小说是“flat”还是“round character”,是“dynamic”还是“unchangeable”;要注意“流动性”的目的和价值。我们要问:1.变化经过了几个过程?2.为什么会产生变化?3.这个过程的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鼓励?然后,朴教授又讲解了“叙事策略”等其它问题。最后,朴教授要求大家在充分休息后积极投身科研,积极奋进,利用好暑假宝贵的时间。
翻译团队参会教师获益匪浅,均表示会更加深入地阅读《翻译的传说》这本书和其他专业书籍,积极思考,争取多出科研成果。
图:余玉秀
文:潘红
审核:余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