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下午,在书新一号楼1西201教室,张小玲博士面向日语专业的教师与21级小语种日语班学生做了一场学术报告,题为“日本场所本位文化模式与中国血缘本位文化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战后日本残留孤儿为例。
张老师在开场白中说:以个人生活工作的场所为重心的“场”文化是日本的固有文化模式,是高度重视地缘人伦的体现。它与重视血缘的中国宗族文化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战后日本残留孤儿”的实例分析,理解日本国民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模式为本次讲座的意义所在。
张老师首先分析了日本固有的“场所”文化之成因,然后阐明“场所”内部成员的义务与行为模式,接着剖析中国“血缘”本位之特点,最后以“战后日本残留孤儿”为实例,进行了文化认知的差异比较。
张老师指出:回到日本定居的残留孤儿所面临的“无根”之困境,正是源于中国式血缘本位与日本式场所本位的文化鸿沟。这一点从两国对残留孤儿的称谓便可窥见一斑。同一群体,中国人称之为“日本”残留孤儿(血缘本位),日本人则称其为“中国”残留孤儿(地缘本位)
就场所本位的认知角度而言,残留孤儿们抛弃四十多年的中国“在场”资格,回陌生的祖国定居这一行为令人费解,因为他们长年不在日本,难以获得“入场券”。然而残留孤儿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是强调血缘资格、注重落叶归根的中国文化模式。表面上看他们回日本定居的诱因是当年日本发达的经济和富裕的生活,但是深层原因却源于中国血缘本位的文化模式。这一点恐怕连残留孤儿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因此,残留孤儿首当其冲被裹卷入两种文化模式的漩涡里,成为丧失自我身份的边际人,继战争的牺牲品之后又成为文化冲突的受害者。
撰稿:曾令明 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