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晚,在书新楼1西103教室,张小玲博士面向日语辅修学士学位班的师生近40人做了一场学术报告。题为:从“枯山水”庭园分析日本禅宗的艺术化特征。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枯山水”庭院出现的历史背景:12世纪末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武士政权,后经过南北朝,到了室町时期禅宗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武士阶级的宗教。“枯山水”庭院便是以佛教寺院中的庭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庭院不同,它用于檐下观想,是禅宗“无中万般有”的精神体现。
接下来张老师重点分析了代表性“枯山水”庭院的特色,阐明其禅宗的立意与禅宗的艺术化表征。从1333年修建的“枯山水”庭院之祖——西芳寺,到镰仓年间建造的大德寺(大仙院),再到室町时期的龙安寺方丈庭(世界文化遗产),一幅幅图片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临济宗西芳寺是“枯山水”建筑风格的起源,以山石构成枯水瀑布,用粗石做三尊石组合,体现禅宗简朴、枯寂、孤高、自然且幽玄的理念。
大德寺的大仙院被称为“枯山水”庭院的最高杰作为。用不到百米的空间,置石表远山、立石表瀑布、铺沙表激流,宛若一幅山石再现的水墨画。
龙安寺则以最“枯”著称,整个石庭(除了青苔)无一草一木。石头、白沙、鲜苔抽象化为海、岛、林,是一种极度象征化的艺术。
张老师指出:“枯山水”庭院赋予粗石、白沙、青苔这些静止的东西以动感,立意于“无水之处见水,无山之处见山”,是最具抽象意义的禅宗艺术化的庭院。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表示对“枯山水”庭院所体现的浓厚的禅宗思想以及东方哲学的思想有了具象的认识,同时对于日本人的审美特质也有了深层的理解。
(文字/图片:张小玲;编辑:赵婷;审核:赵婷)